
▲2月23日,在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地区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李文祥作为受表彰的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代表,讲述自己20多年坚守“双语”讲台的感人事迹。

▲李文祥的先进事迹成了试验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教材

▲从烤烟房到今天窗明几净的教室,李文祥在“双语”讲台上站了20多年。
“双语”教学点亮苗寨智慧之光
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试验区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散杂居地区,全区居住着汉、彝、苗、白、回等3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200.6万人,这一基本区情决定了做好民族工作在全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基础。要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首先要使各民族同胞之间能够沟通和交流。黔西县协和民族乡新丰村团结组20年前连大人用汉族语言交流都很困难,何况从小就学习苗族语言的孩子呢。
协和民族乡新丰村的苗族同胞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该村团结组全部是苗族同胞。20多年前,这里的大多数孩子到了10岁都不懂汉语,只会说苗语,他们在学校读书有很多困难:因为无法和老师交流而跟不上学习进度;想上厕所老师不理解而把大小便拉在裤裆里;生病了老师不明白还以为是学生调皮……因为无法沟通和交流,很多学生辍学了。
1986年,读过初中的苗族青年李文祥通过考试,被选拔成为一名民校代课教师,分配在本村的立新小学任教。看见苗族学生一个个辍学,李文祥忧心如焚:如何才能让这些学生交流顺畅?如何才能让本民族兄弟姐妹尽快富裕起来啊?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让苗族孩子尽快学会汉语,让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李文祥想起自己在黔东南打工期间曾经学习过一段时间的书面苗族语言,就想,何不先教孩子们把苗族语言转变成汉族语言后再让他们进学校读书呢?有了这个念头,李文祥就为苗汉“双语”教学班的开办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奉献与坚韧铸就崇高
崇高是一种精神境界,而当我们用实际行动去解读崇高时,这样的崇高让人满怀敬意。
要开办一个苗汉“双语”教学班,说来容易,但具体操作起来就难了。李文祥已经几年没有温习苗语了,现在重新复习还能回忆起来吗?能教好这些学生吗?教室在哪里呢?这一连串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
可是当李文祥想起那一个个辍学的苗族孩子时,他豁出去了,下决心要把苗族语言系统学好。在那段复习苗族语言的日子里,李文祥丢开了家里所有的活,除了上课外,废寝忘食地扑在课本上,一个多月后,他硬是把苗族语言弄通了。
自己有能力教学生了,可是教室还是没有着落,他就找到村长杨学明,把自己想办“双语”班的想法说出后得到了村长的支持,村长让李文祥在一个闲置的烤烟房里教学生。就这样,李文祥的免费“双语”班有了第一个教室。
要办学,除了要有教师和教室外,还需要有学生。当时,这里的人们对读书根本不重视,男孩子勉强送去读两三年,女孩子根本不让去读书。为了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质,李文祥走上了劝学之路。可是很多家长说他多管闲事,这些家长告诉李文祥,读不读书不要紧,关键的是要有饭吃。这样说的家长算是比较客气的,有的家长还暗地里骂李文祥别有用心,有的甚至还和李文祥打起架来。面对家长的不理解,李文祥没有气馁,他一次说不通去两次、三次,有时甚至跑了十多次。几个固执的家长也被他的这种精神感动了,他们答应送孩子来学习“双语”。面对狭窄的烤烟房里一天天增加的稚气未脱的面孔时,李文祥那曾经被家长扭伤的双臂竟奇迹般地不疼了,“双语”班的学生也有了70多名。
要让这些从小在苗语环境中生活的孩子学习汉语,难度可想而知。李文祥给记者出示了一个“双语”教学过程的公式:“说苗族语言—说汉字—写汉字—汉字组词—汉语造句—汉语写作文”。这些苗族学生从苗族语言转变为说汉族语言不是很难,可是要他们写就难了,与其说写字,不如说是“画”字还确切些,因为他们只能按照字的样子画出来,根本不讲笔画笔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文祥只好手把手教学生写字。而这些学生大多数都10来岁了,他们觉得自己这么大了才读一年级很害羞。李文祥就问学生:“你们的书包里装得有什么?”学生说:“有书啊!”李文祥说:“你们的书包里还装得有‘害羞’,你们把‘害羞’抓丢掉就好了,一次读不好没关系,多读几次就会了。”
就这样,李文祥在这个闲置的仅几平方米的烤烟房里教了70多个学生一年的“双语”。由于烤烟房年久失修,为了学生的安全,李文祥的“双语”班五易教室,先后在保管室、老村长杨学明家的堂屋以及李文祥家的堂屋上过课。1997年,协和乡教辅站了解到“双语”教学班的实际困难,并考虑到李文祥的工作能力、责任心及“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后,将李文祥的“双语”班合并到当地的立新小学,由李文祥担任学前班教师,让他既搞“双语”教学,又教语文、音乐、体育,直到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没有语言障碍为止。
当记者随意从李文祥所写的一堆教案中翻开一本时,一页页整齐工整的字迹映入眼帘,备课本上写满详细的教案,这些备课本有几十本之多,除了“双语”的,还有语文、音乐等。当记者拿出相机要拍照时,李文祥的妻子杨国会说,1995年下暴雨被大水淹了几十本呢。说起被淹的备课本,李文祥现在还心疼。杨国会告诉记者,李文祥经常半夜起来写东西,有的时候她由于白天干活累了,晚上睡着了,可是等醒来时,明明已经睡觉的丈夫没有在床上,而是趴在桌子上。同行的协和乡中心校校长杜刚林也被这些备课本感动了,他说:“李文祥老师写的教案太详细了!”
李文祥除了教“双语”外,对村里乡里的事情还挺热心。2004年立新小学修新教学楼时,需要在团结组征地,当地很多老百姓都不配合。当征地问题无法解决时,李文祥率先把自己的土地拿出来,还主动挨家挨户做邻居的思想工作,大多数人家讲通了,但只有一个堂哥至今还对他不满。李文祥对记者说:“在修建学校这件对全村有好处的事情上我是不会让步的。现在学校修好了,村里的文化气氛浓了,娃娃读书也方便了,有时在地里干活,听着娃娃们的读书声和歌声,那种感觉舒服得很,逢年过节,村里还在学校里组织唱歌、打篮球和猜谜语等活动。”
老村长杨学明在谈到李文祥时说:“他了不起,有文化,教了20多年书。以前我们村的会计杨学安还向他学打算盘呢。哪家要写信记账都是请他。”杨学明还告诉记者,“团结组有两座山是苗族群众节日里搞活动的地方,一个是花场坡,一个是年坡。1996年,村里的汉族群众不明白这两座山对苗族群众的重要性,砍了山上的几棵树,乱在上面挖生地(记者注:开垦荒地),李文祥提着酒找他们(汉族村民)谈,最后还是把事情整(谈清楚)好了,李文祥还挖了好多杜鹃花栽在山上。”
据同行的协和乡工作人员介绍,李文祥在搞好“双语”教学的同时,还在苗族文化的传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乡里要搞什么表演,民族歌曲、舞蹈的编排都是请李文祥当指导老师,在2005年首届“黄果树”杯“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中,李文祥还获了奖。
协和乡中心校校长杜刚林还告诉记者,对于“双语”教学工作,李文祥起的作用很大。按照相关规定,代课教师应该全部清退,但是考虑到“双语”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学校一直把他留下来帮忙。他业务精、责任心强,学校现在还担心几年后找不到人接他的班继续把“双语”教下去。知道学校的想法后,李文祥表示将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帮助学校物色一个年轻人来接他的班。
困苦也无法让他远离“双语”讲台
由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双语”教学上,李文祥没有时间顾及家庭,因此他的家相当贫困。那是1993年的端午节,左邻右舍都在高高兴兴过端午,而李文祥家甑子里的一点饭只够两个人吃,家里再也没有多余的粮食了。放学之后,李文祥回到家时,爱人杨国会说家里没有吃的了,就背着孩子提着锄头去干活。李文祥的心像被刀割般疼痛,他忍着饥饿和疲劳对妻子说:“你在家先和两个孩子吃甑子里的饭,我出去想想办法。”说完就离开家向乡场走去。那天正逢赶集,熟悉李文祥的朋友请他喝酒,但想着家里还饿着肚子的妻儿,李文祥委婉地拒绝了。他一直在街上游荡着,看着商店里边的大米和案板上的肉,不争气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一直到天快黑的时候,李文祥终于找到在教辅站工作的王天云,他对王天云说:“家里没有吃的了,你拿点苞谷借给我,秋收后我一定还你。”王天云说:“现在拿苞谷去,你们什么时间吃饭,我借你50元钱,你快买点米和菜回家去,今天过端午。”买着米和肉心急火燎赶到家时,妻儿不在家,李文祥找了好多地方才在自家的辣椒地里见到他们,妻子抱着年幼的儿子在地里呆呆地坐着,眼泪流了她一脸。李文祥问她哭哪样,妻子迅速用袖子在脸上一擦,马上说没哭什么。当一家人回到家里做好饭菜后,李文祥看着狼吞虎咽的孩子,他哭了……“我还能坚持多久呢?”李文祥一直在心里默默念叨着,可是第二天一大早,他又抱着书本向教室走去……
1995年夏天,李文祥家20多天都没有吃上油腥的食物了,食盐和苞谷也所剩无几,李文祥就上山采五倍子(一种中药)卖。因为白天要上课,他只有早上5点到7点半、晚上5点到7点半这两个时段能上山,好采的已经被人采了,他只能去常人不敢去的地方采。10多天的时间,李文祥采的五倍子只卖了20元钱,还是无法解决一家人的困难,不得已,李文祥给乡里写了申请,这年他靠国家下拨的救济粮又度过了艰难的一年。
1998年至2000年,李文祥的父亲和两个弟弟不幸相继去世,后事全由李文祥一人承担,母亲和妻子经常生病,没有钱只能随便在药店买点便宜药吃,一连串的不幸让李文祥背负了四万多元的外债,原本家徒四壁的家更是雪上加霜。
孩子们小的时候,只知道自己的爸爸是教师,可是当他们读到初中后,开始明白爸爸只是代课教师,工资根本不多。看到家里的贫穷和父母的辛劳,懂事的孩子无论如何也不读书了,他们要外出打工帮助家里。李文祥说什么也不同意孩子的想法,他告诉孩子说:“只要你们能读书,我就是卖血卖器官也要供你们读。”可是孩子最终还是悄悄跑出去打工了。谈到这里,李文祥的脸上写满了无奈,他告诉记者:“一直都是我做别人的思想工作,一直都是我在劝别人读书,可是我却连自己的孩子都劝不了。”
外出打工的孩子在给家里打电话时说:“爸爸,你不要再教书了,出门背背箩一天也能挣个几十元,或者你卖点小菜也比你教书清闲。”李文祥想不通了,以前是自己劝孩子读书,现在反而是孩子劝自己不要教书……
艰难的日子里,李文祥经常打零工补贴家用。2007年,因为实在无法再支撑下去,李文祥离开坚守了20余年的讲台外出务工,在贵阳市花溪区的一所学校试教一节课后,该校领导觉得他可以胜任,开出每月1200元的工资聘用他。可是当晚李文祥梦到在老家立新小学,一群学生在爬围墙,在梦中他还对学生说爬围墙摔下来打伤了不好。第二天一大早,李文祥就匆匆忙忙地往家赶,他明白,原来自己根本无法离开家乡那三尺讲台,也根本离不开那些学生。在贵阳市客车站门口,一个20来岁的女孩走过来叫他李老师,他努力回忆喊他的人,可无论如何也记不起这个人是谁。这个姑娘自我介绍说:“李老师,我是文艳,您以前教过我的呀,我现在在贵阳上班。”说完就把李文祥拉进一家粉馆请他吃粉,临走时,还买了两包烟硬塞进他的衣袋。这就更加坚定了李文祥回家教书的信念。“远在异地他乡,人海茫茫中,为什么会有人叫自己老师,还不是因为自己曾经教过他们吗?这就是人生价值,这书,我无论如何也要教下去!”李文祥和别人聊天的时候经常这样说。
因为家庭贫困的原因,李文祥也曾短暂离开过讲台,不过他始终无法放下家乡的那些孩子,最终还是没有离开三尺讲台。也正是因为他那短暂的离开,在民校教师转正时,李文祥因为教龄的中断而没有转正。即使这样,他还是无法割舍对家乡教育发展和对学生痴迷的情感。冬去春来,51岁的李文祥仍坚守在那神圣的三尺讲台—从苗寨走出来的一拨又一拨的学生,是李文祥心中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灯。
催开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20多年的“双语”教学,李文祥的汗水没有白流。走进今天的协和乡新丰村团结组,苗族大妈热情地招呼我们,还和我们拉起了家常;苗族兄弟客气地拿出烟酒招待我们,还向我们介绍他们的风俗习惯;这里现在有了30多名初、高中学生和2名大学生……这些,都有李文祥的一份功劳。
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
立新小学校长何毅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双语”班没有开办之前,苗族适龄学生的入学率没有突破60%,李文祥老师办起“双语” 班后,苗族适龄学生的入学率超过了98%。有的学生才3岁多,按规定还达不到读学前班的年龄,可是家长好说歹说也要学校帮忙把学生接收下来。有个叫杨进的家长还是李文祥的学生,他说把孩子送到李老师的“双语”班先学点汉语,以后读一年级少吃点力。很多汉族、彝族学生的家长也愿意把孩子送到“双语”班,当学校告诉他们“双语”班是教苗族学生学好汉语之后便于接受统一的教育时,家长说没关系,学点苗语也好,关键是李老师负责,我们相信他。“双语”班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连邻近的太来乡也有20多个苗族学生来这里读书。据协和乡中心校统计,李文祥所教的班级在多年的全乡统考中,均列同级同科前茅,多次受到协和乡和中心校的表彰。2005年至2007年,李文祥所教的班级在全乡的统考中获得三项第一。
在采访中,我们遇到了李文祥曾经教过的的学生杨文刚。2005年初中毕业后,杨文刚到邯郸打工,然后回家开始搞养殖业。通过自学,他学会了防疫、消毒和配饲料等相关知识。现在他的养殖业还做得有模有样的,仅能繁母猪就有8头,小猪也有50多头,建猪圈就花了10多万元,每年纯收入有4万多。他觉得在“双语”班读书时李老师把着他们的手写字,教他们学汉语很有用。“那个时候李老师很辛苦,他既要教我们‘双语’,还要在土里干活,我们一遍读不好,他就教好多遍,经常把嗓子都读哑了,有时,班上的同学生病了,他还把自己挖的药给学生吃,然后亲自把学生送回家。”杨文刚这样告诉记者。
李文祥对本民族的歌曲、舞蹈情有独钟。年轻的时候,在苗族跳花节上,他在接花竿的比赛中总是获得胜利。在教学生“双语”课程的同时,李文祥还教学生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没有场地,他就把学生带到自己家的空地里练习。1986年,他的学生杨秀英在省民族民间文艺汇演中获一等奖。据与记者同行的黔西县民宗局有关负责人介绍,1986年起,李文祥经常代表黔西县的苗族同胞到全区其他地方演出,并多次获奖。2005年,在“黄果树”杯首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黔西赛区选拔赛中,李文祥荣获民间唱法三等奖。
正因为李文祥坚守“双语”教学岗位20多年,为当地培养了很多优秀学生,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2月23日全区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他被评为先进个人,受到地委、行署的表彰。3月5日,当记者来到协和民族乡采访时,正好赶上协和民族乡党委、政府在全乡开展“向李文祥同志先进事迹学习”的活动。在协和中学的报告会现场,参加报告会的有乡、村干部,协和乡中小学教师、学生代表及群众300多人,会场被挤得满满的。报告会结束后,协和中学的周林鹏老师告诉记者,几年前就听到李文祥老师教苗族学生“双语”了,当时还不知道他有这么辛苦,今天听了报告深受感动,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李老师为榜样。
李文祥坚守“双语”教学20余年,而这20年也正是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试验区在“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引领下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20年。李文祥以他非凡的勇气、坚韧和奉献催开了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因为有无数李文祥的坚守,试验区大地才生机盎然、春色满园。
耕耘平凡 收获崇高
本刊评论员
崇高令人敬佩,平凡易于消逝。但其实,平凡与崇高之间并没有天然的高壁深渊,只不过是这段路有些长罢了,当你在平凡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时间久了,不知不觉间,就到达了崇高的境界……
二级公路——通乡公路——通村毛路,一路颠簸。我们将到一个比较偏僻的乡村学校——黔西县协和乡新丰村立新小学采访从事“双语”教学20余年的李文祥老师。
这是一个苗族同胞聚居的地方。周围的山上已经光秃秃,坡地里耸出的石头显示出这里土地已经比较瘠薄了。大多数土地只是犁翻过,没有栽种。寨子中那些土墙或石墙的房屋可以看出,这里依然贫困;而那些砖混结构的新居则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建起的。
初见李文祥,就已经感觉到这位其貌不扬令人敬佩的乡村“编外教师”理想信念坚定、性格豁达乐观、工作一丝不苟、待人热情大方。
51岁的李文祥学历不高,仅仅读到初中,不过这在他这一代人中已经是很难得的了。这点有限的知识不仅让他有能力教书育人,也促使他在逐渐思索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途径。
“我们这里的苗族同胞太落后了!”采访中,李文祥多次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啊,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低下,生产方式落后,多年来,这里的苗族同胞一直处于贫困之中。据村支书李俊介绍,这里群众的收入主要靠种地,还养些鸡、鸭、鹅和猪,2008年,全村人均收入1100元左右……虽然党委、政府每年都有各种帮扶措施,如贫困户扶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危旧房改造等,但效果都不是太好。直到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县、乡干部进村开展帮扶工作,许多苗族同胞一看见有人来,赶紧把门上锁就出门了。“语言不通啊,不知道人家来做什么,又怕见生人。”李文祥明白其中的原委,他也明白如果不从根本上提高文化素质,这里的苗族同胞根本就不可能走上富裕道路。也正是基于此,李文祥自己去寻求老村长和其他苗族同胞的帮助,先后借用烤烟房、村保管室、其他人家的屋子作教室,挨家挨户去动员苗族孩子来读书学文化知识。哪怕自家的生产受到影响,哪怕家里许多次的揭不开锅,哪怕自己的孩子因家里穷不想再拖累父母而辍学,他都义无反顾坚持以自己“双语”教学教育自己同胞的下一代。在假期外出打工期间,他还梦到了自己的学生在喊“老师”,为此他放弃了每月1200元收入的岗位迅速回到村里,又站上了讲台——他希望自己的同胞能学习到先进的文化知识,拥有先进的思想观念,掌握先进的生产方式,走上繁荣进步之路。
这,是对自己的民族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在这种感情的驱使下,哪怕自己再艰苦,也要奋力拼搏,让自己的同胞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就要积极向其他兄弟民族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封闭自守必然导致观念落后;必然导致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必然导致长年为解决吃饭穿衣奔波劳碌而无暇顾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学习其他兄弟民族的先进文化和技术,首先要突破语言上的障碍。正是基于此,意识到“双语”教学重要性的李文祥20年来甘当“娃娃头”,坚持做这项基础性的工作。他没有选择自己发家致富——也许这样做对周围的同胞们也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他也没有选择悉心教育好子女——也许这样做子女将会有一个比较灿烂的未来。他选择了教育同胞们的孩子——有些孩子还是他去劝说甚至是与别人吵了架劝来的,但他依然耐心,依然细致,依然手把手地去教育。李文祥在“双语”讲台上一站就是20多年,他所从事的这种基础性的工作,对于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我区268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汉、彝、苗、回等37个民族。多年以来,世居于此的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特别是试验区建立以来,各族人民更是在“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感召下携手奋战,共同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与贫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鏖战,试验区的建设与发展也因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我国,中化民族的发展史就是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繁荣进步的历史。在我区,试验区的建设与发展同样就是在各个民族相互团结、共同奋斗下取得的。对于此,李文祥也许不能从理论的高度来作全面的阐述,但他知道,惟有和谐相处,才能共同繁荣。
在新丰村,还居住有汉族、彝族等其他民族,以前,缘于对彼此间民族风俗习惯的不了解,各族群众之间会产生一些误解。往往在这个时候,李文祥及时站出来担当“调解员”。他既通苗语,又通汉语,在他的调解下,再大的误解和纠纷都能够得到及时化解,而且互相间不会结怨,各族群众之间呈现出和谐共居、共同发展的局面。
在采访中,我们遇到24岁的苗族青年杨文刚,他小时候就在李文祥的“双语”班学习,长大后外出打工,长了不少的见识,还学习到了养猪的知识。后来他回家办起了养猪场,现有能繁母猪8头,年收入4万多元,他家新修了砖混结构的住房。养猪很能赚钱,杨文刚下一步还想再扩大养殖规模呢。
如果说,李文祥老师所作出的辛勤努力还是属于平凡的基础性工作,那么在他所教过的学生杨文刚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基础性工作的持久而强大的力量,也看到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在先进的思想观念引领下,通过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促使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生活逐步富裕,并逐渐融入现代社会,分享现代文明的成果。
在这里,民族团结和进步之花正在绽放。(执笔:杨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