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土洋融合的神奇马铃薯——关于马铃薯的文化视读
        土洋融合的神奇马铃薯
        ——关于马铃薯的文化视读
        作者:文|杨 超  发布日期:2017/6/18 阅读次数:次
        马铃薯连片种植基地(资料图片)
          马铃薯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地蛋、土豆、洋山芋,块茎可供食用,与小麦、稻谷、玉米、高粱并为世界五大作物,是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的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
          马铃薯很神奇,神奇到了见惯不惊、习以为常的神奇——这种原本在地球上极易种植生长的物种,原先却偏偏只安然待在地球上的某个角落;这种原本平时不怎么登大雅之堂的物种,却多次在人们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这种原本美味可口的累累硕果,却一直深藏不露平淡无奇……
          它平淡到什么程度呢?对我们来说,它平淡到我们甚至说不清楚它是怎样到来的——似乎它一直悄无声息就在我们身边,原来如此、本就如此、一直如此——但事实还真不是这样……
          漂洋过海越山川——马铃薯见证世界交融
          马铃薯生长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秘鲁和智利一带。在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美洲的一支印第安部落在一次大迁徙途中发现了这种东西,并借此度过了饥饿的日子,部落族人得以生存下来。于是,他们在安第斯山脉海拔3800米以上的的的喀喀湖区附近居住下来,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并最早尝试对马铃薯进行栽培。这些印第安人认为,马铃薯是上苍赐予的礼物,并奉为“马铃薯神”。
          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美洲大陆,把马铃薯当成“奇珍异草”带回欧洲,马铃薯被优雅而浪漫的欧洲人当做“时尚单品”来追捧。
          然而当时欧洲一些神职人员认为,《圣经》里并没有关于“小土豆”的任何记载,加之马铃薯最初是美洲人的食物,瞧不上眼,甚至有谣传说吃了这种东西会得“麻风病”,于是欧洲人对马铃薯的食用“敬而远之”。后来,法国一位学者帕蒙帝埃率先发现了马铃薯的诸多优点,便致力于推广种植。
          马铃薯的种植推广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快速增长,从1650年的1.03亿增长到了1840年的近2亿。但后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席卷了欧洲,并导致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跨洋大移民。
          1845年的秋天,一艘载满播种用土豆的货船携带“马铃薯枯萎病”病毒从美洲出发抵达比利时。病毒很快袭击了整个欧洲的马铃薯种植业。随后两年,马铃薯在欧洲几乎绝收,饥荒很快降临在以马铃薯为主食的欧洲人头上。这场“黑死病后欧洲最严重的灾难”,造成上百万人口死亡,以及更大数量人口的流离失所。

        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


          受灾最严重的国家是爱尔兰。仅3年时间,爱尔兰全国有110万人踏上了逃荒之路,这一事件也成为19世纪最为重要的一次人口迁徙。据说,他们中多数人选择赶往大西洋彼岸碰运气。
          而此时,美国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西部大开发。大批欧洲移民的到来,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新劳动力和新消费者,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推进器。
          到了19世纪末,随着大批工人的出现,快捷便利的食物成为美国广大工人阶级的新宠,油炸薯条立即成为美国人口中的美食。20世纪20年代,一种马铃薯自动削皮机在美国研制成功,薯片和薯条从此可以大规模生产,经过加工的马铃薯给美国带来了经济发展的蓬勃春天。
          马铃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呢?史料不见记载,现在已经很难找到确切的证据了。较早有关马铃薯的记载出现在明朝后期,如《长安客话》记载:“土豆,绝似吴中落花生及香芋,亦似芋,而此差松甘。”该书作者蒋一葵为万历朝进士,《长安客话》是其在京任职期间撰成,因而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也有一段与土豆相关的详尽描述:“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不过现在看来,“黄独”是与马铃薯不同的植物,不知此处所载的“土豆”“黄独”是否就是马铃薯。《大定府志》载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土物时说“于蔬则有……洋芋”,下亦有注“即黄独”。清人吴其浚所着《植物名实图考》中蔬菜卷之六载:“阳芋,边疆有之,黔滇有之。”吴其浚曾任贵州巡抚,其所记应当无误。
          关于马铃薯的传入途径,一般认为有南北两路。南路,可能从南洋印尼(荷属爪哇)一带传入广东、广西,然后向西发展,以至贵州、云南,所以在广东称马铃薯为“荷兰薯”“爪哇薯”,在贵州以及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称为“洋芋”——漂洋过海之芋;北路,可能由法国人从欧洲传入山西、陕西等地,后逐渐向内蒙古及华北推广。
          马铃薯传入中国后,中国人给它取了一个富有诗意且意味深长的名字——马铃薯。此名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
          落地生根成“土着”——马铃薯融入乌蒙血脉
          据《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农牧渔业志》记载,清代前期马铃薯就传入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境内,俗名“阳芋”“洋芋”。由于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地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粮食产量低,随着人口的增长,粮食短缺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而马铃薯适应性强,很适合乌蒙山区的气候土壤条件,且种植管理简便、产量相对较高,很快就推广开来。清道光年间,大定府提倡将马铃薯作为粮食作物。晚清时,马铃薯栽培扩大,到民国时期,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已成为贵州马铃薯主产区。1949年,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马铃薯播种19.7万亩,总产量1.25万吨,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3.1%。
          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末,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地区马铃薯种植发展较快。50年代,马铃薯平均年播种31.05万亩,亩产85.7公斤;到90年代,年均播种186.75万亩,亩产153.4公斤。
          这期间,威宁的马铃薯种植较快,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长。1953年,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专署组织高寒山区少数民族生产改造工作组赴威宁灼圃办示范点,历时5年。蹲点期间,推广改进马铃薯栽培技术。村民卯根友种植的马铃薯连年高产,亩产500公斤以上,1957年北京农展馆展出其高产经验。
          70年代,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地区进行以间种套作为中心的耕作制度改革,发展夏收马铃薯与玉米套作,重点配合推广良种马铃薯米拉品种。从1973年起,每年的农业工作会都讨论马铃薯的推广种植。1975年成立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地区马铃薯科研协作组。1976年6月,南方9省(区)马铃薯科研、生产协作会在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召开;1977年底,省农业厅在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召开全省马铃薯生产会议;1978年,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地区召开马铃薯生产会议。这些措施和工作,促进了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
          在马铃薯种植发展中,品种引进和改良培育也是其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早在民国时期,就开始了马铃薯品种的引进。1944年,当时的中央农业试验所从美国引进赛白果品种,在威宁设点试验成功,随即推广。1956年至1991年,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地区农科所引进马铃薯品种329个。
          如今,马铃薯已经完全成为乌蒙山区的一大作物,成为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人民餐桌上的主要成员。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亦成为全国知名的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威宁自治县更被誉为“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
          品质卓越担重任——马铃薯庇佑人类生存
          从解救古老的印第安部落那一刻起,马铃薯似乎就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让面临饥荒的人们活下来。
          没有小麦的雅致、没有稻谷的娇贵、没有玉米的粗犷、没有高粱的羞涩,马铃薯以一种盘古般的质朴,“被成为”食物界的“超级替补”——没有蔬菜,那就来一碟麻辣洋芋片或者青椒土豆丝;没有主食,那就来一份炸薯条或者烙锅洋芋;不想做饭,那就来一顿焖烤洋芋或者清水煮洋芋——马铃薯似乎原本不应成为这样的角色,但它却安然担当着这样的角色。看着孩子们面对麻辣洋芋片、青椒土豆丝的欢呼,嗅着油炸薯条、烙锅洋芋的垂涎,品味焖烤洋芋、水煮洋芋的悠闲,马铃薯似乎也在憨厚地乐呵着呢!
          甚至,在小麦、玉米、水稻、高粱遇到风不调雨不顺冬不寒夏不暑而任性使气撂挑子的时节,马铃薯依然能顽强生长结出果实迅速补位迎战饥荒。
          18世纪末,法国农业歉收,粮食供给严重不足,马铃薯大显身手,解决了法国北部的一场饥荒。当时,整个欧洲处于剧烈社会动荡期,战争频繁,各国都面临粮食紧缺的严峻考验,马铃薯逐渐成为造福百姓的食物。英国时事评论家科贝尔在1818年发表评论说:“人人都颂扬马铃薯,全世界都喜欢马铃薯,或者假装喜欢马铃薯——那其实是同一回事。”据记载,1845年之前,爱尔兰150多万农业工人没有其它收入养家糊口,300多万小耕种者主要靠马铃薯维持生计。
          在中国,马铃薯迅速推广的时期,也正是人口迅速增长的时期。据《大定府志》记载,从清乾隆初到道光年间,大定(大方)、平远(织金)、黔西、威宁、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各县级辖区人口户数从各数千户增加至1万多户至近3万户不等,百余年间人口户数增加五六倍。而从道光年间至今,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各县的人口又增加了10倍左右,其间,伴随着的正是马铃薯种植面积、种植水平及产量的迅速增加和提升。
          2015年,中国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马铃薯成为了稻米、小麦、玉米外的又一主粮。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马铃薯既能远涉重洋传遍世界并且为所有人喜爱,足以说明它具有优良的品质。马铃薯美味、高产、耐寒、耐旱,易栽培、易管理,适应性强;既可做菜肴,又可作主食;既可简单烹饪食用,又能作为原料生产淀粉、酒精和各种食品。
          如此优良的品质,这无疑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厚赐。有这样忠实可靠的“超级替补”,人们在面对饥荒时可保无虞了。(作者单位: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试验区杂志社)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