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红色记忆 >> “鸡鸣三省”——英雄故乡
        “鸡鸣三省”——英雄故乡
        作者:文|李东升  发布日期:2021/4/22 阅读次数:次
        “鸡鸣三省”全景(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试验区 陈再雄 摄)
          2015年9月15日《解放军报》刊登了一篇震撼心灵的文章,题目是《飞夺泸定桥、攻占腊子口中立下殊勋—“云贵川”,你在哪里?》
          作者以超越时空的心灵呼唤,悼念红军长征途中浴血“腊子口战役”的功臣—牺牲时年仅17岁的红军烈士!
          一声饱含热泪的“‘云贵川’你在哪里?”流露出对英雄的深切缅怀。   

          
          英雄默默无语。历史留下了许多不详:这位年仅17岁的小战士,英烈谱上是这样记载—姓名:云贵川;民族族群:苗族;出生地:贵州;出生时间:不详;去世时间:不详……
          军报记者在追寻历史的迷踪时,艰难而粗线条地了解到,这位小红军是贵州苗族人,因不知道其姓名,战友叫他“云贵川”。
          “云贵川”—这名字太大了,地理概念上的“云贵川”是中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的简称;但是,“云贵川”这个地理概念,在一个特殊的地域却仅在逡巡一望之间—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市七星关区东北角,云南、贵州、四川在这里仅一河之隔,三省地界呈“品”字形隔河相望,熟人间隔河可喊话。无论哪一边农户家里的雄鸡昂颈啼唱,三省人家均清晰可闻。所以自古以来,老百姓形象地将这里称之为“鸡鸣三省”“足踏三省”。
          这里有个古老的苗族自然村落,名叫“鸡鸣三省村”。旧时居住此地的苗族同胞,长期被地主、土司奴役,生活在难以想象的贫困之中。有史以来他们均租赁地主、土司的土地耕种,但所获谷物不足以维持生计,农闲时还要靠采药、渔猎、熬硝以补生存之需。
          老辈人闲谈摆古时曾说,“鸡鸣三省”苗寨中,有一位孤单老猎人,人称杨幺伯,早年间收养了一位孤儿—这六七岁孩子当时饿晕在赤水河边上,正巧杨幺伯打猎回来遇到,就将他捡背回家。从生死边缘上醒过来的孩子,说不清自己姓氏名字、家住何方?
          这不奇怪,那时贫穷的苗族人家,可以说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四处流浪讨生活,常常以岩洞、箐林为家,居无定所,咋说得清哪里人氏?反正是在云贵川交界处捡回来的,所以杨幺伯随口就给他取了个名字,叫“云贵川”。
          穷苦人家的孩子,从小就练就一身谋生的本领。“云贵川”跟着杨幺伯在陡峭的山岭中采药、打猎,在悬崖峭壁上的岩洞中挖硝灰熬硝,天长日久,攀岩越岭身手敏捷、如履平地。
          对苗族同胞这种在悬崖峭壁间攀越飞跃的劳动场景,常见诸于当地口传笔记之中。清朝道光年间,“鸡鸣三省”附近的彝族文人余家驹,在目睹了苗族青年或身系绳索、或手持带钩竹竿在绝壁深涧间攀爬飞越挖掘、运送硝土的惊险情景后,曾用一首五言律诗生动地写道:
          空际舞秋千,人如一纸鸢。
          腾身超碧障,飞步走青天。
          踪迹疑山鬼,行藏类洞仙。
          忘形生死外,仗得是神全。
          “鸡鸣三省村”的“云贵川”,从小就具备了的这攀越悬崖绝壁的本领,后来在腊子口战斗中发挥了特殊作用,为夺取胜利立下了特殊功勋。
          1935年2月5日,向扎西(今云南威信)集结的中央红军到达川滇黔交界的一个鸡鸣三省的村子。在这短暂的停留中,党中央召开了后来历史上有名的“鸡鸣三省会议”,进行了中央主要领导人的更替:由洛甫(张闻天)接替博古(秦邦宪)负中央总的责任。
          中央红军的到来,让这个三省交界的边陲之地沸腾了。穷苦百姓第一次见到了向穷人分粮分物的军队,第一次知道这支军队要为穷人打天下。穷苦的苗族同胞犹如见到了亲人,他们积极给红军带路,给红军砍柴生火取暖、煮饭、缝衣服、铡马草……
          在女红军“嘿哎,当兵就要当红军”的歌声中,“云贵川”和穷苦青年谢腊腊(解放后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农场场长,副师级)、张绍洲(解放后在甘肃省古浪县、成县任过县长、县委书记)、张绍芝(张绍洲堂兄,过草地时牺牲)等人,走进了红军队列,跟随着那杆印着镰刀锤头的旗帜,义无反顾地去为穷人打天下。因没有具体的姓名,部队及战友们也都按原名,叫他“云贵川”。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时红九军团政治部主任黄火青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一个平凡共产党人的经历》中,这样回忆“鸡鸣三省村”:“他们(苗族)聚居区就在‘鸡鸣三省’的川滇黔交界处,军团考虑到该处的地理位置和群众条件很好,是一个理想的根据地……”然而在复杂的敌情变化中,原拟在川滇黔边区创建根据地的中央红军又二渡赤水再占遵义,离开了这个苗族村寨,未能在这里实施根据地建设。
          但是在这里,却留下了厚重的历史篇章!     

          
          “马背上的共和国”一路走来,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决定命运前途的关键时刻太多。岁月的流逝,征途的倥偬,战斗的频繁,使得这些历史事件中的英雄,在决定红军前途和命运、决定中国革命走向的一波又一波的紧张时段里,被搁置在了岁月的深处,留在了历史浩瀚的书页中。
          腊子口战斗后,苗族战士“云贵川”消失了,他生命的里程,在这里戛然而止!
          消失了踪影的不仅是“云贵川”。2018年11月30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刊登了一篇卢振国的文章,题目为《腊子口战斗历史细节解密》。
          作者在追踪历史、追踪红军英烈生命里程的研究中,曾查阅了历尽艰难险阻、在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始终伴随在红军身边的《红星》《战士》这两份报纸。这两份战火中的报纸曾经记录过长征中的大事、要闻,传播捷报、喜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颂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迎来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在研究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后,作者这样写道—
          笔者查看过1935年9月20日《战士》第3版上另一篇题为《夺取拉子口的模范英雄》(拉子口,即今腊子口)的文章内容,着重报道了六连连长杨信义、指导员胡炳云等在战斗中的突出表现。其中还提到:“六连二班班长杨昌桂同志率领一班人,连攻峡口五次,自己负了伤还鼓动本班战士……”连长、指导员、二班班长杨昌桂,成为红六连职务和姓名双全的英雄。
          1935年9月22日,在哈达铺,红一方面军改编为红军陕甘支队,原红一军团第四团编为第一纵队第四大队,下辖5个连队(由原来的3个营编成)。胡炳云所在的第六连改为第三连,连长则由原二营副营长魏大全接任。原六连连长杨信义在腊子口战斗中,不知是负伤还是牺牲了,当时已下落不明。
          主攻连连长杨信义,在腊子口战斗仅五天后,就缺乏记载与交待,就没有了去向和下落。对此,卢振国写道:有关腊子口战斗的历史文献、各种资料以及亲历者的回忆录等,都已公开出版。然而,仍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敌情我情、地域风情和战斗过程的惨烈情景,压根儿就不曾载入长征史册,尤其是红军指战员英勇战斗、自我牺牲的精神,更是值得永久怀念的血染的历史篇章。
          正因为历史有疏漏和缺页,所以发掘与追踪曾经的历史事件与英烈的事迹,使得多少忠诚于红色历史的书写者,在已逝去快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竭尽全力地去发现、发掘杨信义连长、“云贵川”等英烈的生平和事迹,力图完善和还原他们用生命书写过的史实。于是,党媒军刊发出了震撼心灵的呼唤—“云贵川”,你在哪里?   

          
          腊子口战斗,是长征途中红军浴血奋战的着名战斗之一,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最后一道险关。
          这道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险关,犹如巨斧在两座大山间劈开的一道缝隙,由下而上的入口处,有一宽约8米、长30米的地带。通过入口后,两道悬崖绝壁间夹着一道窄窄的山沟,陡峭地向上延伸,山中一条河水急流而下,隘口处的河上架着一座木桥,横跨于湍急的河面,搭建在两岸陡壁之上,是通连腊子口唯一的通道。
          当时甘肃国民党军鲁大昌十四师一旅旅长梁应奎承担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堑防守,阻挡红军通过。他以一个加强营扼守隘口,在桥头修筑工事和碉堡,配置了四挺重机枪,构成交叉火力网,封锁长30米、宽8米的口子和木桥;另外一个营配置在隘口后边的三角形谷地,配合隘口防御,其余主力在腊子口以北一带据险设防,以随时增援腊子口。敌人妄图凭天险和火力,阻断红军的前进道路。
          腊子口战役的胜利,深深携刻着“云贵川”的功绩,但真正重现于历史,则是在50年后了—
          1985年1月,毕生致力搜寻飞夺泸定桥22勇士事迹的中共泸定县委机关党总支书记王永模,赴京邀请当年率红4团飞夺泸定桥的政委—杨成武将军到泸定,参加红军飞夺泸定桥50周年庆典,他趁机询问将军:有没有至今印象最深刻的夺桥勇士?将军回忆说:“有一个在贵州入伍的小战士,只有十六七岁,中等身材,眉棱、颧骨很高,脸带褐黑色,眼大而有神。家里很贫穷,从小跟着父亲在深山密林中采药、打柴,攀岩涉水很内行。战友们就叫他‘云贵川’。在夺桥战斗中,他攀援铁索,和突击队长廖大珠一起冲锋在前,和突击队22个战士一道,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胜利。后来,打腊子口他还立了一功。”

        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


          王永模一字一句记下了杨成武的原话。“云贵川”这个名字及其英勇事迹,永不褪色地补充进了飞夺泸定桥的历史纪念馆中……
          1992年,杨成武将军出版的个人回忆录中,再次详细地重现了“云贵川”生命中的辉煌—

          
          1935年9月17日,攻克腊子口的战斗,由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打响。在扫清敌人外围防御战斗中,担任四团前锋的一营,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把腊子口外防御的敌人击溃了。一营乘胜追击到腊子口入口处,并趁机向腊子口发起了攻击。但是,敌人依仗天险桥头碉堡,再加猛烈的火力、密集的手榴弹,将一营的多次进攻压了下来。战斗不但没有取得进展,反而使红军出现了很大伤亡。
          前线的战斗并不理想,而在后面的毛泽东,又不断来电询问战斗进展。也难怪毛泽东着急,当时红军已经处在绝路之中了,不攻下腊子口,别说向后南下,即使南下,路也被堵死了。
          下午四时,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与二师师长陈光、政委肖华等首长,也着急地集中到了四团指挥所帮助指挥。上级的决定是,无论付出多大代价,必须冲过腊子口。

        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


          为找到攻克腊子口的最佳方案,四团召开了士兵大会,让大家出主意想办法。这时,“云贵川”站了起来,他向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说:“我能从绝壁爬上去。只要我一个人爬上去了,就能扔下绳子,一个营也能上去。”当时,所有的红军官兵都吃惊地望着这个叫“云贵川”的苗族小战士。
          在首长和同志们吃惊之际,“云贵川”再次肯定地对团长、政委说:“我在家经常爬绝壁采药、熬硝,只要给我一根长竿子,竿子上头绑个铁钩子,能钩住绝壁上的树根、崖缝、石嘴,我就能上去!”黄开湘和杨成武不知说什么好,只能一个劲地点头。
          四团立即确定了作战计划:由团长黄开湘带领一连、二连以及侦察组、信号组,攀登绝壁迂回到敌碉堡后的悬崖上,居高临下攻击敌桥头阵地。决定次日凌晨三时之前,到达迂回地点,然后发出一红一绿两颗信号弹。之后,政委杨成武率二营正面强攻。二营由六连担任主攻连,总攻的信号弹是三颗。
          杨成武将军回忆说:“我还是对攀登绝壁不放心,就亲自用一匹高头大马把‘云贵川’送到了绝壁下一个敌人看不见的死角。红军突破腊子口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个身子单薄的小战士身上了。我低声对‘云贵川’说:‘你爬爬看,一定要小心。’‘云贵川’赤着脚,腰上缠着一条用战士们的绑腿连接起来的长绳,拿着长竿,先钩住了一棵小树的根部,往下拽了一下,似乎很结实,于是猛地向上一蹿,像只猴子一样登了上去。”
          这是惊心动魄的一刻!“云贵川”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战斗,关系到红军能否跨过险关进入陕北,迎来长征胜利的曙光。
          杨成武将军继续回忆说:“我和开湘同志,李英华同志,还有营、连干部,都屏住气仰望山顶,生怕惊动了‘云贵川’,好像谁要咳嗽一声,他就会掉下来似的。”
          在大家的仰望中,“云贵川”的身影越来越小,一会就不见了。绝壁下的每一个人都不敢出声,但都很焦急。“云贵川”是否攀上去,决定着整个腊子口战斗的胜负,甚至决定着红军的生死。不一会儿,杨成武将军听见有人小声说:“他上去了!在上面招手呢!”又过了一会,“云贵川”居然从原路下来了。他来到杨成武面前说:“我说过,能上去嘛。”
          天黑后,部队开始了行动。“云贵川”一个人先登上绝壁,在上面把绳子顺下来,上百名红军战士开始抓住绳子,一个个沿绝壁攀登而上。
          为麻痹敌人,二营的正面进攻也开始了。战斗在残酷地进行着,峡谷中机枪声、手榴弹密集的爆炸声惊天动地。突然,两颗信号弹从山后升起,一红一绿;战场正面,三颗信号弹也腾空升起。总攻开始了!
          承担迂回任务的红军战士爬上悬崖后,暴雨般地向下面的敌军阵地、碉堡投掷手榴弹,在夹击中很快击溃了敌人的正面防御,腊子口上的木桥迅速被红军控制,反攻队伍从桥上冲过,迅速向敌人的防御纵深突进。在红军的勇猛攻击下,敌人慌乱地逃离阵地。红军乘胜追击,一个小时后,攻克腊子口的战斗结束。
          一夜没合眼的毛泽东,很快就得到了前线报告:腊子口已被我军占领!他高兴地笑了起来,对警卫员高声吩咐道:“搞点吃的,吃饱了咱们上路!”
          腊子口战斗后,“云贵川”和正面主攻连连长杨信义一样,戛然间消失了。仅留下“云贵川”去了哪里的历史之问?
          对此,杨成武将军的回忆录中,在腊子口之后再没有提及,而长征史料中,也没有关于“云贵川”的任何记载。
          以一生精力,致力寻找飞夺泸定桥22勇士的王永模,也同样没有找到腊子口战斗胜利之后“云贵川”的下落。“云贵川”的长征,这位红军中苗族勇士的生命,仿佛融入了腊子口牺牲的众多英烈之中。
          时至今日,“云贵川”的下落,依然是长征史中的不解之谜。所以,才有了党报、军报深情的、震撼心灵的呼唤—“云贵川”,你在哪里?……
          青山处处埋忠骨。当人们参观“鸡鸣三省会议”纪念馆,缅怀那段苦难与辉煌的长征历史时,不正看见“云贵川”行进在那滚滚铁流之中,向着东方灿烂的朝霞前进吗?!(作者系贵州省着名红色历史题材作家)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