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西公园一角(陈 龙 摄)
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李如川转战南北、不怕牺牲、勇敢战斗、冲锋陷阵,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服从组织安排,转入地方工作,为黔西县、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地区乃至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李如川在黔西工作20多年,经历了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农业合作社、“五风一化”及恢复发展生产等重要历程,他的工作实绩可圈可点,其突出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特色至今还闪烁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而埋头奋斗的老党员、老干部的光芒。
黔西解放初期,地方反动势力的气焰十分嚣张,潜伏的国民党特务和混入人民政权组织的反革命分子,为实现国民党的《勘乱救国应变计划》,相互勾结、里应外合,策动反革命武装叛乱,企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了镇压反革命武装叛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巩固人民政权,黔西县于1950年1月成立了剿匪指挥部,各区成立了指挥所,并组建了县大队、区中队、乡自卫组等剿匪武装。当时,由刚成立的黔西县公安局负责侦察匪情、提供情报、配合剿匪部队伺机对叛匪实施清剿。时任黔西县公安局局长的李如川肩负重任,率领公安分队官兵深入农村和匪点了解情况、侦察敌情,为剿匪部队提供准确的信息。1950年2月的一天下午,李如川率公安分队的同志去杨柳塘收缴枪支,傍晚归途中在黔西附近羊叉路和凉风洞之间与土匪遭遇。李如川沉着冷静,指挥公安分队的同志向众匪发起猛烈攻击,在我方无一人伤亡的情况下,生擒匪首漆建辉和匪众20余人,缴获枪支25支、子弹1000余发,为清匪反霸立了首功。这一仗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斗志,打击了土匪的嚣张气焰,为日后剿匪部队的清剿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黔西县的地方干部很少,特别是少数民族干部和年轻干部十分缺乏。如何落实好党的地方干部路线和政策,建立强有力的地方干部队伍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摆在每一位南下和西进领导干部面前的重要任务。李如川深入贯彻党的地方干部政策,不论在哪一个领导岗位,他都十分重视地方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青年干部的培养,并让他们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他在担任黔西县公安局局长期间,就注重培养了一批黔西籍的公安干警。他大胆地放手让他们负责重大案件的侦破和处理各种社会治安问题,并及时帮助他们,最终都完成了任务。这些人参加剿匪、打仗,有革命意志,有地方工作的实践经验。他们在李如川担任县委书记和离开黔西以后,都是黔西公安战线的骨干,有的还担任了公安系统的重要领导职务。李如川在担任黔西县委书记以后,更加注重地方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年轻干部的培养,并通过组织程序给予提拔和重用。他把地方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年轻干部当作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认真呵护和帮助他们成长。他以党对县委书记的要求为准则,对黔西地方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年轻干部言传身教、关怀备至。黔西县原县长田少文(彝族)等一批黔西少数民族领导干部正是在李如川任黔西县委书记时期亲自培养和提拔起来的(田少文在李如川任黔西县委第一书记时是县委常委,1956年12月以后任副县长,1981年12月至1983年任县长)。他不仅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区委书记、公社党委书记,还培养了一大批在黔西工交、财贸、文教战线上年轻有为的领导干部。这些年轻干部在李如川离开黔西以后都对黔西的发展做出贡献,有的还担任过县级或县级以上领导干部。
李如川在担任黔西县主要领导期间,经常深入农村基层做调查研究,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受农民群众的拥戴。1956年春耕大忙季节,时任中共黔西县委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的李如川只身到大关区检查工作,不带秘书、不带通讯员,见闻自己记,独将单兵深入现场指挥。上午10点钟左右,他在大关先听区领导汇报春耕生产情况,区领导口头汇报,他边听边记录,关键的地方停下来细问详谈。中午吃饭时和区领导及工作人员共八个人一起蹲在院坝里就餐,吃完饭后按伙食标准付费。稍事休息,他便动身去兴隆乡搞调查研究。临行时,区里安排人给他带路他不让,提议通知乡干部引路他也不让,并说:“各人都有各人的工作,何必多耽误一个人呢?”区党委秘书曾方良建议他去兴隆乡的路线从大路走,可由坝子头直达新街,有15里路,足可供调查研究,且个人单独行走,中心地带比较安全、方便。但是李如川不这么走,他走小路由老熊坡经蔡家寨、油菜冲、化篙寨,再由戴家坝、熊家寨、官寨,顶着太阳转回区里。他说:“光走中心地带,看不出春耕生产的全貌,往往是边缘地区存在的问题较多,只有了解全貌,才便于指挥。”他走这一圈,少说也有三四十里路,还要到田间地头与农民摆谈,其辛苦很难想象,但他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可拟出切实可行的指挥计划,自觉乐在其中。他说:“心中有数才不会瞎指挥。解剖麻雀就是要认真细致,不能粗枝大叶。”据曾方良回忆说:“李书记下乡回到区里,晚上和我一床休息(当时区里没有客铺也没有招待所),兵将一床,我很拘束,连翻身都怕惊扰书记。但书记却不嫌我等小兵盖垫简单,睡得很香很甜。快要半个世纪了,回忆李如川同志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兴奋难忘。”李如川每次下乡都不要别人陪同,都要走崎岖的小路,把那些偏僻的村寨作为调查点,以便得到典型的第一手材料。他下乡不仅了解和关心群众生产,更关心群众生活,每到一户农户家,首先就要问家里有几口人、生活怎么样、粮食够不够吃、有没有耕牛等等。他每到一处,都把那里的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都能数出个一二三四来,临走时还要召开干部会,讲他调查研究的心得体会。他经常对同志们说:“农村很穷,农民很苦,但是农民兄弟很听党的话,我们要很好地为他们服务。”曾方良在谈起李如川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与群众同甘共苦时,还随口念出了当时流传在农村的一首民谣:“背挂包、穿草鞋,县里干部下乡来,同吃、同住、同劳动,情深似海群众乐开怀。”这首民谣所歌颂的正是像李如川这样与民同甘共苦的好书记和党的好干部。李如川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访贫问苦的做法不仅受到基层干部的拥护和赞扬,同时也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嘉奖。1960年秋,时任中共黔西县委第一书记的李如川到农村了解秋收生产情况,黔西县委将他总结的经验写成调查报告送到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地委,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地委极为重视这个报告,立即批转各县。批示说:“黔西县委第一书记李如川同志深入生产小队,在田间‘解剖麻雀’,采取具体措施,促进细收细打的做法很好,希望各县县委、区委、公社党委书记深入生产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快又好地完成秋收任务。”
附廓水库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黔西县的重点工程项目之一,位于黔西县北面原纸厂区境内的崇山峻岭中,是黔西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项目。水库主体坝高26米,坝长154米,总库容量设计为740万立方米。水库功能集灌溉、发电、民生用水于一体,到目前还是黔西县城的主要供水水源。1958年2月,时任县委书记、县长的李如川组织和带领黔西干部群众一万多人动工修建附廓水库。黔西2月的天气还十分寒冷,李如川冒着严寒第一个带头下水参加坝底的清淤劳动。他以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领导和指挥了这一艰巨的工程战役,1959年1月他升任黔西县委第一书记后,也没有离开过水库工地。经过近三年的苦干,附廓水库于1960年底投入使用,实际库容量达到了1100万立方米。东、西、南、北四条干渠沿河灌溉6万多亩稻田,解决沿灌地人畜饮水和保证城关地区10多万人的自来水供给,水库的三大功能历年来都发挥了很好的效益。最难忘的是2010年和2011年黔西县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很多地方出现田园荒芜、人畜饮水极度困难的情况,但黔西县城区10多万人民和灌渠沿线的民众都有附廓水库充足的水可供使用,就连工业、建筑业和餐饮服务行业等的用水都没有停供一天。据黔西水管所统计,每天的供水量都在2万立方米左右,附廓水库在这一关键时刻充分体现了它的特殊效益。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黔西城乡老少都知道是李如川同志领导和指挥修建了附廓水库,这是他在黔西工作期间诸多政绩中的大手笔,黔西人民不会忘记好书记李如川,附廓水库与李如川的名字将铭刻在黔西的历史上。曾经有人写了几首歌词,赞扬李如川书记。
其一:附廓水库李如川,光辉业绩黔西传。庚寅(2010年)辛卯(2011年)天大旱,吃用有水万民欢。
其二:任它大旱天无雨,群众不愁吃水难。各行用水有保障,大家难忘李如川。
其三:饮水思源不会忘,水库放水流四方。六万亩田禾苗壮,如川书记心中藏。
1972年,李如川调金沙工作,1974年担任金沙县委书记,主持金沙县委工作。他团结县委领导成员,依靠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为发展金沙的各项事业殚精竭虑、艰苦努力。1975年,他步行几十里参加长征电站设计方案的现场会审。电站蓄水大坝正式开工时,他在誓师大会上作完动员讲话后,冒着严寒第一个带头下水参加清淤劳动。
金沙县红卫水库(现名“文家桥水库”)是1959年立项的,是四次动工又四次停建的“胡子工程”,李如川多次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到“四动四停”的原因是工程较大、资金不足、设计方案也不成熟的情况后,便组织干部和技术人员召开座谈会,协调统一了省、地、县三级水利工程技术部门的意见,确定了完整的设计方案。在李如川的亲自领导下,这项工程于1973年再次动工,1977年建成投入使用,水库总容量266万立方米,干渠全长47.65公里,支渠全长37.25公里,灌溉稻田面积11900余亩。
他在金沙除了兴修水利之外,还为该县的工业、农业发展及城镇建设、文化建设做出了许多贡献。他在金沙办的实事,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熟悉李如川的老年人都说,他们见到的县委书记不少,但李如川是金沙县最好的县委书记。
李如川在担任黔西县县长、县委书记、县委第一书记期间,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的利益和生活放在第一位,时时想着群众、事事为着群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连续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黔西县也和其他地方一样面临严重的粮食关,在那段艰难的岁月,群众渴望着国家多有些救济粮,但当时国家也很困难。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地区召开县委书记会议,动员各县自报粮食库存。由于受浮夸风的影响,有的县自报粮食有节余,但时任中共黔西县委第一书记的李如川却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他说黔西没有余粮,有的农民已经没有粮食下锅了。就是因为他心中装着群众,为后来极困时期全县救济粮的调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大大减轻了黔西的饥荒程度。
黔西文琴戏历史悠久,是黔西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地方戏,但总是坐唱。新中国成立后,黔西的文琴戏艺人们渴望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
在李如川的关心和支持下,黔西县文琴剧团于1956年正式成立。他多次叮嘱县委宣传部要把文琴剧团的工作当成宣传部的重要工作之一,并指出:“文琴戏从坐唱到搬上舞台来之不易,要把它领导好、巩固发展好,不但要在本地演出,还要到省内外演出,把这朵鲜花浇灌好,使它茁壮成长,让其更好地为党的政治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所有文琴剧团的经费、人员、装备等他都非常关心。他说:“剧团经费要保证,剧目演出我一定要看。”1959年黔西县文琴剧团被省、地、县评为“文化战线先进集体”,并参加贵州省文教群英会。随后,黔西文琴剧改称黔剧,文琴剧团也改称黔剧团。1960年5月,周恩来总理到贵州考察工作,在欢迎晚会上观看了黔剧团演出的《西厢记》后,亲笔为黔剧团题词并与演员合影留念。黔西文琴戏的成长与李如川的关心永远都分不开,当时就有人写了一首顺口溜:“如川当书记,经常来看戏;有了啥困难,当面对他提;事事得解决,人人都满意。”
除了重视文琴剧团的建设之外,李如川对黔西的教育、体育事业也十分关心。他经常听取有关教育工作的汇报,并专门召开与教育有关的会议,要求把黔西的教育办好,当年黔西一中的发展就得到了他的亲自关心。他对黔西体育运动的发展极为重视,并积极参加县直机关组织的篮球队,亲自上场参加比赛,对全县开展篮球运动鼓舞很大,当时黔西的男、女篮球队在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地区参加比赛就曾多次获得冠军和前三名的好成绩。
黔西县水西公园历史悠久、文化历史内涵丰富,但由于历史和人为因素,公园毁了又修、修了又毁。新中国成立后,黔西县人民政府多次下发文件,下拨资金重修水西公园。1958年,李如川任县委书记、县长时,就亲自在当时公园负责人吴玉衡写的报告上作出过批示,要求逐步建设好水西公园。他自身也喜爱公园,凡是有好的花木品种他都交由公园种植养护。早在1955年,他去重新、定新山区访贫问苦时,一位老农民执意将自己养护多年的一株叫菩提的稀有树送给他作纪念。他感激老人的深情,将树带回县城后交由公园种植养护以供群众观赏。这株七叶菩提至今还种养在水西公园“尚善堂”左侧的草坪中。2009年,李如川来黔西时还想起当年送树老人的诚意,特地到公园看了菩提树,并邀友人于树下合影留念。1960年,他到山东老家探亲回黔西时,带回了许多优良花种种植于公园内。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摧残,水西公园又遭受了一场劫难。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黔西县委、县政府对水西公园的管护维修十分重视,重新明确公园园长。水西公园派人到省植物园联系绿化公园的树种,当时任省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的李如川听说是黔西来人,非常高兴,见面后大家亲切握手,互问平安。在谈到要树种时,他当即表态赠送一大批树种给水西公园,有黑金树、法国冬青、法国梧桐、白玉兰、桂树等,足足装了一大车。如今,这些树已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成了水西公园的亮丽风景,人们看到这些风景就会想起老书记李如川。
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
李如川一生勤政爱民、生活朴素,不论是下乡搞调研与群众同吃同住,还是在机关食堂都生活简朴。他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先后担任黔西和金沙两县的县委书记,带领两县的人民做了那么多的工作,为两县人民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并没有收受过任何谢礼,始终是两袖清风,是黔西、金沙两县人民称呼的好书记,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宽广胸怀和高风亮节。他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有较高的领导艺术,深受干部和群众的尊敬。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事业,坚持原则、维护团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居功自傲。在贵州科学院担任党委副书记期间,他忠实履行职责,为单位谋发展,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为贵州科学院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离休后,他仍心系单位的建设与发展,为省科学院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四处奔走和忙碌操劳,为省科学院的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和力量。在多次扶贫、抗震救灾活动中,他带领干部员工慷慨解囊,体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李如川治家严谨,对子女严格要求,与邻里和睦互助,他是老伴眼里的好丈夫、子女们心中的好父亲。李如川是党的好干部,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本文根据樊林、罗朝云、熊光泽、盖朝举、周文鼎、曾方良、李长兴、罗兰、李绍恒等老同志提供资料整理)(作者系黔西县政协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