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高山冷凉蔬菜产业带(何欢 摄)
说起他们哥俩,村子里好多人羡慕。羡慕的不仅是他们买了小汽车当上了“老板”,更羡慕他们扎实的蔬菜管理技术。也就是这身技术,让原本靠给人打工的两兄弟,转身自己做起了“老板”,成为300亩蔬菜基地的负责人。
说起如今自己承包、管理蔬菜基地,马敏训说“一年前,我自己都想不到。”马敏训说的一年前就是在科技特派员到双龙镇之前。
2019年4月份,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张万萍成为派驻到威宁的科技特派员。派驻不久,有个外地女教授要在荒山上种蔬菜的消息就在村子里传开了。大家都有些不相信,想着外地人不懂本地情况,肯定不会成功。一年之后,满山绿油油的蔬菜让村子里的百姓开始相信:技术真的可以改变生活。
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
张万萍教授到双龙镇之后,镇上的高坡、凉山、高山这3个村的诸多荒废土地被重新利用,覆盖3个村的1.1万亩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成为当地一片别致的风景,也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沃土。也是从张万萍教授来到双龙镇开展技术服务试种蔬菜之后,马敏训和马敏万哥俩成了蔬菜基地的工人。他们对于这片荒地能否种出满足市场需求的蔬菜很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哥俩总是喜欢去听张教授现场指导工人种植。认真听、主动问、虚心学,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自己承包土地自己种这个想法开始在哥俩心里萌芽。科技特派员随时指导种植、管理技术也让他们吃下了定心丸。
说干就干,今年年初,哥俩承包了凉山村300亩山地。承包了土地之后,马敏训和马敏万就近组织了村子里的闲散劳动力在基地务工。张万萍和其他的农业技术专家也定期来到他的基地里,指导务工人员科学种植。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今,20多个工人成了哥俩基地的稳定劳动力,马敏训也买了自己的小轿车。
“幸亏有像张教授这样的科技特派员。”说起如今自己种蔬菜当老板,马敏训庆幸地说。
自2019年以来,威宁开始探索科技兴农、科技富农的道路。按照专业特长和地方产业实际,组建了5个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包括蔬菜、精品水果、中药材、生态畜牧业、水产、特色产业、马铃薯、食品加工、烤烟分团,覆盖了全县314个已出列贫困村,并建立联系机制,帮助农民、企业、合作社等相关行业解决技术难题和科技项目申报,把脉问诊开“处方”。形成了“现代农业推到哪里、科技人才就出现在哪里、科技服务就跟到哪里、工作信息宣传跟进哪里”的工作机制。
除此之外,威宁还成功探索出了“1+1+2+5+100”的创新工作模式,即1名科技特派员对接1个企业,服务指导2个村,带动5户农户,培训农户100人次。充分发挥好科技“二传手”的作用,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推动当地科技成果转化,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让传统农民逐渐走上技术农民的道路。
“我的蔬菜如果病了,可以直接联系科技特派员,他们来得及就直接到地里帮我‘把把脉’,来不了的话我还可以开视频请他们远程指导,方便得很。”马敏训说,农民有了技术员,种什么、怎么种心里都有谱。
如今,许多个“张万萍”们活跃在威宁这片土地上,指导“马敏训”们从传统种植到现代种植,从不会管理到精细管理,不断推进威宁产业发展规模化、精细化、技术化发展。
(来源:威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