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馆一角
▲纪念雕像:红军与当地群众
▲纪念雕像:当地群众运盐
大关镇,地处乌江上游鸭池河北岸,是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通往贵阳的重要关隘,史有“水西要塞、贵筑藩屏”之称。清末光绪初年,大关镇开始成为贵阳、安顺、织金、清镇等地盐运的转运站,各大盐商纷纷在大关镇开设盐号,当地成为了川盐入黔的重要集散地。曾经八大盐号都齐聚于此,月进出川盐150万公斤,盐商上千,马帮上百。明面上盐号聚集、商贸繁荣的大关镇,当地百姓却吃尽缺盐之苦。
民国时期,由于八大盐号的老板狠毒地榨取穷人的血汗,盐价高涨,“斗米斤盐”成了当时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的真实写照。有民谣唱道:“四川的老子贵州的妈,生个娃儿背盐巴,左手一个拐耙子、右手一个苦荞粑;好玩不过背盐巴,好吃不过苞谷花,面前挂个布口袋,一面走来一路抓。”
1936年2月2日,红二、红六军团强渡鸭池河,进入大关镇,了解到当地群众缺盐,决定开仓放盐救济群众。2月3日下午,红军组织附近群众100多人,打开八大盐号之首“协兴隆”号,把仓里囤积的盐巴发给群众。部分群众受反动派欺骗宣传,白天不敢参加分盐,红军战士便在夜晚将盐送到这些群众家中。2月7日,适逢元宵佳节,红军组织大关群众在黑神庙和湖南会馆吃团年饭,再次开仓放盐。红军累计放盐万余斤,每户人家分得盐巴数十斤。
红军开仓放盐、救济当地群众、宣传革命主张,让大关群众认识到了红军是解救“干人”的队伍。从此,红军得到了大关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他们积极配合红军行动,踊跃参加红军。
在盐运文化陈列馆内,一边观看历史文献资料、实物,一边认真聆听解说员的讲解,了解贵州素不产盐、艰辛运盐的历史,重温红军开仓放盐救济当地百姓的感人故事,才真正领悟到了“百年盐运,万里长征;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所蕴含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