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大方县鼎新乡大井村花椒基地里的成片魔芋长势良好,一派丰收的景象。“大井村抓住国储林项目建设的大好机遇,因地制宜在2000多亩国储林里规划套种魔芋等农作物。村民除了有土地流转费外,还可以务工增加收入。”大井村党支部书记蒋武林说。
国储林种植现场(李蕾 摄)
大井村村民张正先由于年龄较大,加上子女常年在外,只得将耕地丢荒。2020年,张正先将21亩坡耕地流转给公司,每年有8400元的流转费。张正先说:“土地流转后,除了一年有几千块钱的流转费外,还可以在基地打工,一个小时有10块钱的收入,国家的政策实在太好了。”
花椒树下套种魔芋(李蕾 摄)
2020年7月,大方县国家储备林项目(一期)启动,并现场为黄泥塘镇眉井村参与土地流转的94户农户发放了120万的土地流转费。领到流转费的村民胡桂萍高兴地说:“每亩有400块的流转费,5年一次性发放,我家流转了10多亩地,一共领了3万多块钱,以后还有分红,比种苞谷划算多了。”
大方县国家储备林(一期)项目包括营造林工程和支撑体系,总投资12.07亿元。营造林工程建设规模13.8万亩,其中集约人工林栽培6.4万亩、现有林改培3.6万亩、经济林建设3万亩、中幼林抚育0.8万亩;支撑体系包括林区公路137公里以及林业科技(智慧林业)项目1个。
为有序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大方县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成立了国储林项目管理办公室和融资专班,强化责任落实,切实做到政策宣传到位、工作人员到位、技术服务到位、督导考核到位,确保各项工作顺畅、有序、高效开展。
大方县国储林项目采用PPP融资模式,通过撬动社会资本与金融资本,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同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绿色产业基金,实现投贷联动,解决了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
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耕地所用权的前提下,大方县将零散化的林木资源流转收储到SPV项目公司形成优质高效的资源资产,通过项目收益、抵押贷款、资本运作等方式转化为资金,实现森林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华丽转身,将国储林项目打造成为PPP示范项目。
大方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和气候条件,抢抓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机遇,探索形成了“林菜”“林药”等“国储林+N”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助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群众增加收入,走出了一条循环林业经济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国储林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通过林地流转、林木收储、参与项目建设等形式,大力发展林业及林下经济,最终实现国家得林木、社会得生态、地方得投资、企业得效益、农民得收入的目标。
今年,大方县春瑞劳务公司与大方县毕绿生态绿色产业发展公司协定,在大方县南片区的羊场、理化和黄泥塘三个乡镇投资110多万元,用于国储林地发展林下套种优质密本南瓜1400多亩,不仅拓宽了公司的发展机遇,同时解决了当地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黄泥塘镇新塘社区以国储林项目为载体,在刺梨基地种植南瓜500多亩,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在家门口的基地里种植和采收南瓜,每天有80块钱的务工费,一个月下来有2000多元,一年可以为家里增加上万元的收入。”正在采收南瓜的村民罗永先高兴地说。
目前,大方县国家储备林(一期)项目已支付土地流转费2.1亿余元,涉及22个乡镇141个村20417户85338人;已完成营造林建设面积9.57万亩,其中集约人工林栽培面积5.29万亩、现有林改培面积2.95万亩、经济林建设面积1.33万亩;完成77.89公里林区公路建设。
据了解,大方县通过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直接经济产出以木材和经济果林为主,预计项目的总销售收入约27.8亿元,可带动全县约3.08万户群众增收,实现生态持续向好,群众稳定增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大方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