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初冬,赫章县海雀村阳光正好。
如今的海雀村,山青青,水悠悠,村容景致优美,民居焕然一新,乡村旅游火热,魔芋、食用菌等产业兴起,一半多村民家里开上了小轿车……
海雀村村民的生活是怎样一番场景呢?日前,记者走进海雀村,看到手持镰刀的王光德走向林海,开着轿车的马莉赶着去上班,彝家妇女王光敏忙着收拾民宿房间……每个村民都在为生活忙碌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一张张笑脸组成了海雀村幸福群像。
虽已是冬季,但“小阳春”的高温加上大风天气让王光德的神经紧绷,作为海雀村护林队队长的他,每到这个时候就会压力倍增。
“一点马虎不得,一个火点都不能有。”王光德说,每天他都会和护林队员到林海巡林护林,确保不发生一起森林火灾,“这片林子是我们两代人亲手栽种的,是我们的‘命根子’,我们有责任守护好它。”
今年59岁的王光德已经护林8年的时间。2014年,老支书文朝荣在弥留之际把他叫到跟前,温柔又深情地叮嘱他:“你是我看着长大的,又是党员,答应我要好好把我们的林子保护好。”
从此,守护万亩林海成为王光德肩负的使命。
一把镰刀、一个水壶、一个帆布包就是王光德巡山护林的全部装备,不管风吹日晒、刮风下雨,他都会径直往自己管理的山头走去,“总要去看看心里才踏实,我早就和这片林子绑在一起了。”
王光德如是说,如是做。他担任护林员后,海雀村没发生过一起火灾、没发生过一例森林损毁事故,他明白万亩林海对海雀村的意义。
“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我是家里的老二,分家时每人只分了2亩左右的土地。到我结婚了,婚房就是一间10平方米的杈杈房,想吃肉要等过年。”回忆过往,王光德仍不免心酸。
1987年,24岁的王光德跟着文朝荣一起将一个个“和尚坡”种满了华山松、马尾松。有树就有土,有土就有粮,海雀村粮食产量大大提高,王光德一家再也没为吃饱饭发愁了。
种下绿色,就是种下幸福。如今,海雀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8633元,王光德一家的生活也因护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护林的工资从800元上涨到现在的3000元,一家人的生活完全不得问题。”几年前,王光德还成为了海雀村海雀组的组长,他时刻提醒自己要像老支书一样为村民服务,让大家日子越过越安逸。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王光德总会通过电视、手机等媒介学习大会精神,不忘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记录在护林的本子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作为一名护林员,我守好林海的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加重大了。”
每当巡林到山头时,王光德就会停下来看看万亩林海掩映下海雀村,黝黑的脸上写满了骄傲:“老支书啊,我护林还称职吧!”
(来源:天眼新闻)365体育app安装_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bt365网站